首页

论坛女王

时间:2025-05-26 11:06:15 作者:严重出现水泡、大泡!“防晒霜”你用对了吗? 浏览量:12107

  炎炎夏日来临,防晒化妆品迎来销售高峰。不少商家打出“防护+修复”的宣传口号,声称产品既能防晒,又能美白修复。然而,消费者购买使用后却发现,这些所谓“多效合一”的产品,其实很多只是普通的化妆品。

  在北京市多家日化用品销售店,记者看到防晒霜、防晒喷雾等产品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。在商家推荐的几款防晒产品包装上,出现了“35”“50”等类似数字。销售人员称这些是防晒指数(SPF)的标识。

  但一些销售人员推荐的防晒产品,名称多为“隔离防护乳”“防护喷雾”等,并未明确标注“防晒”字样。对此,销售人员解释称“防护”等同于“防晒”,还能修复晒后损伤。

  这些所谓的“隔离防护”产品,真的具有防晒功效吗?

  正规防晒化妆品必须标注“国妆特字”批准文号,还要标注代表防晒指数的“SPF”值和“PA”值,帮助消费者判断对紫外线中波(UVB)与长波(UVA)的防护强度。

 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闫言:SPF值,是防中波紫外线的,中波紫外线主要是引起晒伤、晒红;PA+主要是防UVA,就是长波紫外线。长波紫外线主要是引起光老化和晒黑。

  记者走访多家化妆品销售店发现,货架上宣称具有防晒功能的产品中,超过三分之一并非真正的防晒化妆品。

  “防护”和“防晒”只差一字,功效却天差地别。即使产品明确标注为“防晒化妆品”,就一定可靠吗?实际成分和效果究竟如何?

  记者梳理发现,国家药监局2024年共发布19次化妆品抽检通告,有535批次化妆品检出禁用原料或不符合规定要求,其中防晒霜、防晒喷雾有120批次,占比超过22%,位列所有化妆品品类之首。

  抽查发现问题的120批次防晒霜、防晒喷雾,问题主要集中在:

  标示添加的防晒剂成分,检测发现未检出,存在虚标防晒剂或“偷梁换柱”的现象;

  防晒剂含量明显不足,存在“偷工减料”问题,实际防晒效果与标称的严重不符。

 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皮肤科主任 田燕:例如它在产品标签上标有6种防晒剂,而检测的时候可能只检到了2种,或者甚至都没有检测到防晒剂。这种产品反倒会造成皮肤损伤。最常见的就是急性皮肤损伤,可能引起皮肤晒红,甚至严重出现水泡、大泡,同时还可能伴有瘙痒疼痛。这种急性的日晒伤,久了以后,慢慢造成皮肤的光老化。另外长期的紫外线损伤和皮肤肿瘤的发生也密切相关。

  专家介绍,防晒化妆品除了存在虚标防晒剂成分的问题,还存在部分产品违规添加禁用的防腐剂和香料。

  当前,防晒化妆品市场日益火热,但不少消费者仍存在认知误区。比如,不少消费者误以为防晒指数越高越好,专家提醒消费者,SPF值越高越厚重,日常生活中如果长期使用,可能因清除不干净,导致皮肤出现皮疹等问题。

 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闫言:其实SPF50和SPF30比虽然高了20,但是它的防紫外线的能力只高1%,所以SPF越高,大家可能觉得防晒能力越强,但是它可能给我们皮肤带来更多的负担,所以不是盲目地追求数值高就好。

  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,保护健康也关乎美丽。防晒产品并非“越贵越好”,也不是“越高倍越有效”。识别正规“国妆特字”防晒产品,拒绝夸大宣传。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开学第一课:厦大学子齐上“思政大课”对话嘉庚精神

“只有练好口语,才能与当地民众畅快交流,解决他们的迫切需求。”胡宇舟说,在津巴布韦的一年时间,他每天下班后都要抽出2个小时练习英语,就连负责打扫房间的当地管家,都成了他的口语老师。

三季度经济“成绩单”:这些领域超预期!

北京3月25日电(记者 邢翀)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25日宣布,应国务院总理李强邀请,荷兰首相马克·吕特将于3月26日至27日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。(完)

关键阶段!龚正以这一身份部署,有大背景

9月14日电 今天是世界急救日,及早掌握急救技能,关键时刻就能派上用场。但是许多人对急救措施存在一些误解,错误的急救方法可能对人造成二次伤害。关节扭伤后应该立即热敷?心肌梗死晕倒后按压人中可以救命?这些急救误区你了解吗?科学辟谣联合中国新闻网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急救误区,希望在紧急情况下,大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,真正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。

文化中国行|对话国博:4个月卖出53万件,凤冠冰箱贴缘何成为爆款?

12月7日,“冠军中国·青春接力”网络主题活动暨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(第四季)系列短视频之《中国“争气机”到底有多硬核?》上线。在本集短视频中,青青智造家、东方汽轮机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型燃机装备研究所副主任李鑫,介绍了大国重器G50的自主研制之路。

王勇:《纳土归宋》首演年轻观众的上座率过半 年轻人喜欢京剧令人振奋

近年来,除了小泉纯一郎和安倍晋三分别于2006年和2013年以在职首相身份“拜鬼”外,“只送礼不上门”,被认为是日本在职首相的一种权宜之计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